青岛农业大学立足学校办学定位和优势特色,积极探索服务全省农业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多措并举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积极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贡献力量。
走出去,技术成果登台亮相吸引市场
学校一方面积极组织教师带上项目成果参加各级、各类新品种展示推广会,另一方面通过各种平台把新品种“晒出来”,让成果直接面向市场接受评价,不仅让研究人员及时了解最新产业需求、把握市场发展方向,也大大促进了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效率,为学校科研工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厘清了思路。2019年1月,由青岛农业大学农学院王晶珊教授课题组育成的高油酸大花生新品种“宇花31号”成功转化。该品种于2018年通过国家登记,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顺利实现转化。
着眼于紧邻青岛西海岸军民融合区的区位优势,学校积极寻找科研服务军民融合战略的新路径。2018年10月,全国首届军民融合科技创新成果展举行,学校组织一批由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与青岛北海舰队合作的军民研究成果参展。这些展品紧密结合部队实际需求,获得参观者的广泛关注。展会上,多家企业与学校深入交流,达成诸多合作意向。
请进来,合力打造乡村振兴青农模式
主动“请进来”,通过各种途径发布新成果新技术信息,积极吸引市场主体“走进来”开展校企合作交流和产学研对接,极大提高了合作效率和针对性,调动了科研人员积极性,激发了创新创造活力。2018年,学校机电工程学院院长尚书旗牵头研发的“秧果兼收型花生联合收获技术”以110万元的价格成功转让,创造了我国单项农机技术“一经鉴定即成功转让”的新历史。此项目在2017年学校主办的花生机械化新技术与装备现场演示会上受到广泛好评,直接促成了成果的快速成功转化。
2019年3月,由学校园艺学院王然教授带领的梨育种课题组培育的“鲁秀”、“琴岛红”、“鲁蜜”、“鲁冠”、“鲁翠”5个品种顺利通过农业农村部植物新品种保护公示。此前,该学院苹果育种团队历时21年选育成功的苹果新品种“福丽”以156万元价格成功转让,双方还就果树品种的过程管理、种质优化、后续推广等都签署了合作协议,支持让好品种持续优化和顺利上市的“最后一公里”。
建体系,优化服务助推成果落地落实
高度重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制定并完善相关管理制度,规范学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机制和流程,加大知识产权奖励力度,规范科技转让、科技开发、科技服务、科技咨询四类合同模板和合同签订、管理流程,并对科技成果转移、技术合同签订等都做出具体规定,促进了学校自主知识产权成果的转化实施,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建立完善的科技管理信息化平台和专门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将收集到的社会各行业技术成果需求信息传递至有关科技开发人员,通过文字、图片等向社会各界、各行业呈现学校现有技术开发领域的系列开发成果,不断提升科研管理工作水平和服务能力。
2015年以来,学校组织参加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等成果推介会30余次,推介成果310余项;征集企业需求1000余项,对接政府及企事业单位合作洽谈50余次,获“全国农林水高校及龙头企业联盟先进集体”称号;组织专家开展校外服务活动1600余人次,培训各类人员53000余人;连续三年获得青岛市高校科研院所技术转移机构年度考核第一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