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设3D课程已经快两个月了,通过这两个月的探索和实践,更加深了对3D 的认识。
如何开展好3D课程,让学生自然而然的加入到我们的3D课程大家庭中来,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
我校开展3D课程是从3年级到6年级开设。第一次自主的开设这门课程,借助了很多3D 官网的资料。刚开始觉得不错,资料很全(PPT、视频以及教案),省去的不少的时间,我可以有很多的时间自主的探究,更多的时间研究3D。但是随着课程的开设,我发现有很多问题。
一、课程内容枯燥、学生不感兴趣
因为是借助3D官网的资料,教学内容没有做到契合学生的自身情况,学生对于这些案例不感兴趣。比如说学习镜像工具,官网上是做一棵小松树,我再教授的时候也是这样来教的,学生学习的时候也掌握了制作一棵小松树的方法和技巧。但我发现3-6年级的学生对于内容的反应不同。3年级的同学,没有见过这么有趣的操作,非常的感兴趣,但6年级的同学,明显不吃这一套,觉得太简单,没意思的模型设计。更有同学问我:老师,做一棵小松树有什么用?我们学习了镜像工具不应该做出一个作品来展示吗?一棵小松树没价值呀!我如当头棒喝!是呢,做一棵小松树是学习了镜像工具,可是有什么用呢?没有联系实际的内容是没有价值的。我们仅仅是学会了知识内容,但与实际生活无关,它是不会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
所以脱离学生学情与实际脱轨的课程内容是不可取的。我们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学情,于实际情况联系起来,设计更有意义的作品,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设计能够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作品才是更吸引人的。
课程的开发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一件事,根据学校的发展要求和学生的学情,开发出适合学生和自身的课程才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重中之重。这也是后期努力的一个方向。
二、知识层次不突出
同一个知识内容,对于3年级和6年级的同学反映各不相同,最终的因素还是在于操作能力和认知能力的不同。6年级的同学已经学习了3年的信息技术课程,对于鼠标和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已经掌握,同样的内容就显得有点不足,学生上课“吃不饱”,觉得课堂内容没意思。而3年级的同学还没有接触过计算机,一部分同学表现出操作能力不足,同样的任务都没有完成,觉得“难于上青天”,学习动力不足,望而却步!
所以在课堂中,同一个内容要做好拓展环节,让每个孩子都能够在课堂中有所收获,不能做“拿来主义者”。根据年级不同,班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分层次的开课,对于同一个内容做好层次的部署(初级、中级、高级任务的区分),让每个孩子都能够完成自己能力所及的设计,建立起学习的信心,这样课程 才会受学生欢迎,才会有探究的意义。
三、模型是否打印至关重要
在讲述特征建模--旋转命令时,突发奇想,设计出了很多形状的花瓶,然后将模型打印出来,并种上了我最喜欢的多肉植物。在课堂上,当我展示多种多样的花瓶时,我发现学生的眼睛是发亮的,这节课也证明是成功的,同样的内容学生表现出明显不同的对知识探究的热情。所以课程的开发一定要有“教具”。让学生亲眼见到设计出的作品,并感受和观赏到作品的实际作用,比我们用软件展示数十种的设计更有吸引力。“眼见为实”确实可以让人更确定学习的意义。
四、设计只是开始
3D课程为什么会那么备受推崇,不是因为它可以将我们头脑中的想法实现出来,而是因为它的千变万化。从接触3D到现在的课程开发,接触深了,才感受到3D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简单。不是说用一台机器设计出模型并打印出来就完事了。它只是一个开始。
3D开课的前期确实是对软件功能的探索,但探索完成后呢,结束吗?不!3D是一门开放性的课程,我们不仅仅是设计,更重要的是创造!我们可以将我们学到的知识都应用到3D的学习中来,物理、生物、化学、计算机、数学等等的内容都可以镶嵌到一起。比如说3D设计,我们加入传感器,立马就变成 的一个高端产品,所以说3D设计知识开始,于传统文化知识的结合才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3D不仅仅是技术,更是一种创造。
推荐阅读:
创新教育:www.i3done.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