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东省地矿局第一地勘院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不断强化人才在创新工作中的核心要素地位,努力建设各类创新载体,不断激发院科技创新工作活力,取得了一份靓丽而又来之不易的成绩单。
强机制,培沃土
激发科技创新动力和活力,政策激励是重要前提和基础。一年来,地矿一院着眼科技创新制度机制建设,以项目立项、管理指导、成果转化、激励机制为重点,不断夯实基础管理,科技创新工作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为科技创新工作发展厚植沃土。
《科技创新团队管理办法》《院开放基金及开放课题管理办法》《QC活动管理办法》《科技成果奖励办法》等一系列制度办法的出台,进一步理清了科技创新工作内容,激发了全体职工参与科技创新工作的积极性;
日常实施的科技创新项目动态管理机制,在保障立项项目推进力度和质量水平的同时,充分发挥院有专家智力优势,指导项目推进,有效提升了技术人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积极探索大数据背景下的科技创新工作新方法,建立科技创新高层次专家及人才服务系统、科技创新成果查询管理系统,努力构建科技创新服务新模式。
搭平台,育成长
牢牢把握“深入实施科技创新项目”“高标准建设科技创新平台”“打造创新团队特色领域”“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四大抓手,为科技创新人才和项目搭建了广阔的发展平台。
2020年,投入专项经费1045万元,开展了28项地质勘查科技创新项目和院内外开放创新基金项目,系统有序地实施了深部和复杂条件矿产资源探测技术方法攻关,进一步探索了富铁矿找矿与资源评价、深部地热资源勘查、海洋地质服务、索道智能变形监测和机场净空三维可视化平台研发等科技创新工作。
年内申报并获批山东省富铁矿勘查开发技术工程实验室,继续做强富铁矿找矿与资源评价、索道智能变形监测等2个局级重点实验室,建设了山东省富铁矿原石标本室和光薄片展室,成为省内重要的富铁矿勘查技术交流窗口。
全院9个科技创新团队成果显著,编写完成富铁矿勘查相关专著2部,旅游型海岛及山地山水林田湖生态修复理论方法与实践课题鉴定为“项目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海岛生态系统修复治理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自主建造的海洋调查船“禹坪一号”率先采用自航自升平台加载设备进行浅水(10-20米)孔压静力触探,进一步提升了海洋勘查能力。自主研发索道智能变形监测和机场净空三维可视化系统,“索道大王”和“华东民航测绘第一家”的美誉得到进一步巩固。
先后与河海大学、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齐鲁研究院和山东省煤炭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省内知名学府先后将地矿一院确定为共建人才培养基地。
引活水,助结果
科技创新活力的不断激发带来了技术能力的巨大提升,高层次团队及人才集群涌现,全年产出了大批优秀科技成果。
获批山东省自然科学面上基金和青年基金各1项;
获得厅局级及各省级及以上学会(协会)科技成果奖项32项、省级创新成果2项、省十大优秀地质成果1项,参编国家行业标准1项,获批专利及软件著作权45项;
H口径(98mm)绳索取心钻进技术打破了保持三年的全国最深记录;
山东省文登-荣成-威海地区深部地热资源调查项目被评为自然资源部第二批绿色勘查示范项目;
山东省富铁矿勘查技术开发工程实验室获2020年度山东省资源勘查开发行业“杰出科研团队奖”;
地矿一院劳模工作室获山东省地质系统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
山东地矿一院技术人员获中国地质学会黄汲清青年地质科技奖、中国地质学会第四届野外青年地质贡献奖—金罗盘奖、山东省资源勘查开发行业科技“突出贡献奖”及山东省青年地质科技奖等10余项个人荣誉。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进入发展新阶段,通盘考虑国家战略、产业政策、区域特色和自身优势,山东地矿一院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进一步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围绕优势学科领域和特色产业发展,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全面释放科技创新动能,让创新的种子在山东地矿一院生根发芽,让创新的激情在山东地矿一院升腾传递。(王威 史伟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