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河南省信阳市新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树立“旅游兴县、旅游富民”发展理念,以全域旅游为抓手,聚合“红绿古”资源,串联县乡村三级,探索出农业旅游文化“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良性循环、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全域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新县实践,打通了“两山”转换的通道,旅游产业对全县GDP的贡献值达23.5%,全县84.3%的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在全域旅游各环节受益。
探索创新,构筑全域发展格局
树立全域发展理念。新县坚持把旅游融入所有政策、融入全县工作,坚持用全域思维统揽旅游发展,构建了资源全利用、行业全联动、生态全覆盖、文化全渗透、产业全链接的大旅游发展格局,形成了“处处是风景、路路是景廊、村村有游客中心”的全域发展态势。按照“一镇一主题,一湾一特色”目标定位,把全县作为一个大景区来谋划,把乡镇作为一个景点来构图,把村庄作为一个小品来设计,形成由9个特色旅游小镇和18个特色村落组成的“九镇十八湾”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构筑以点带面、辐射全域的大旅游发展格局。
构建联动协作体系。成立新县旅游委,县委书记任旅游委主任,县长任第一副主任;县政协副主席兼任文化广电和旅游体育局负责人;健全县有旅游委、乡有旅游办、村有管委会的三级旅游管理体系。将全域旅游工作纳入政府考核体系,并作为主要考核指标。打破部门壁垒,明确分工合作,建立“1+3+2”旅游综合执法机制,创新设立旅游安监分局和旅游食品安全监察大队,形成大旅游综合治理新模式。组织全县280家涉旅企业,成立新县旅游协会、民宿协会、旅游商品协会等,推广行规公约,推行诚信经营,建立完善的行业自律机制。把生态作为旅游发展的根基土壤,坚持不挖山、不填塘、不砍树、不截断河流、不取直道路,实施“美化大别·绿满山河”国土绿化行动,探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树长制”,以最严格的监管机制守护青山绿水。
持续巩固政策保障。率先探索建立全域旅游统计体系,将旅游统计范围从传统要素扩展至农业观光采摘、旅游商品制造等11个门类,建成包含客源地构成、主要消费构成、平均驻留时间等13项内容的旅游基础指标,探索实行“季报”发布机制,建立纵向覆盖县、乡、村、企业四级,横向覆盖旅游全要素的旅游统计网络,形成现代化的旅游大数据共享机制。建立“每年6个1000万元”财政投入机制,整合涉旅资产8亿元,组建文化旅游平台公司,建立“融、投、建、管”一体化的市场运作机制,引进文旅项目40余个,投资协议108亿元。出台《乡村振兴及全域旅游用地保障的意见》,探索“点状供地”模式,为5个乡村旅游综合体供应建设用地384亩,流转背景用地2.4万亩。开办“大别山旅游讲堂”,开设“红城英才”“红城管家”旅游培训班,实现旅游管理和服务人才培训全覆盖;组建全域旅游专家智库,实施“999”人才回归工程,着力抓好招才引智,促进各路人才“上山下乡”、投资兴旅。
共建共享,持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强力推进厕所革命。连续三年将厕所革命列入全县十件民生实事之一,与美丽乡村、百城提质、脱贫攻坚同步推进。创新性提出由县主要领导和各部门一把手担任厕所“所长”,开发GPS定位导厕系统,三年共建成现代化旅游公厕637座,实现景区景点、精品旅游线路、交通集散点旅游厕所全覆盖,满足了游客步行10分钟以内如厕需求。
提升集散咨询服务。争取京九铁路、大广高速及多条省道过境并设站,完成农村公路三年行动计划,实现100人以上自然村通旅游路,全县建成通景公路900公里,构建了域外联通、域内便捷的旅游大交通格局;实施集散咨询体系提质工程,建成旅游集散中心2处、咨询点19个、旅游驿站12处,改造生态停车场70处,开通城乡观光公交线路23条,打造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的四级旅游驿站体系,实现村村互联、景景互通;统筹交通、城市管理部门资源,更新城乡旅游交通标识1200块,全域全景图、全景导览图、景区介绍牌3000块,建成统一规范的旅游公共信息导向系统。
完善智慧旅游功能。创建新县智慧旅游APP,链接新县旅游微信公众号,构建智慧旅游网络体系,开通智能导游、语音导览、电商导购、互动交流等21项智慧服务功能;建成旅游投诉执法、旅游项目管理、峰值预警、景管通等运营监测系统;增设行程计划、厕所导航、网上预定、在线支付、720度虚拟旅游等远程服务项目;打造全域旅游监控指挥中心,设置负氧离子监测点10处,布局涉旅监控探头800支,实现所有A级景区、乡村旅游点、星级酒店等重点涉旅场所监控、网络全覆盖。
扩大共建共享成效。通过提升惠民便民服务、实施景区免费开放政策、开展全域旅游宣传教育等措施,引导全县居民参与旅游建设、共享旅游发展成果,形成“处处是旅游环境,人人是旅游形象”的浓厚发展氛围;将乡村旅游作为助力脱贫攻坚的有效抓手,探索景区带村、能人带户、涉旅企业结对帮扶等多种模式深化旅游扶贫举措,扩大帮扶成效。引导贫困户发展住宿、餐饮、特色种养、农产品加工与销售等旅游相关产业,实现在家门口创业就业、就地脱贫。截至目前,全县已发展农家乐600余家,乡村民宿94处,带动5万余人参与旅游就业,年均增收5000多元。
开放融合,持续健全供给体系
深化业态融合发展。注重以文化丰富旅游品质内涵,以旅游促进文化创新发展,传承红色文化、厚植山水文化、保护民俗文化,发掘传承已久的民俗表演、农耕技艺、手工制作等本土文化,开发民俗文化体验旅游,成功打造了奇龙岭民俗文化园、丁李湾民俗博物馆等文化旅游精品。推动农旅融合,培育了茅屋冲、绿康源等集生态种植、休闲观光、民俗鉴赏于一体的农业园区14个。发展森林旅游,加强金兰山国家森林公园等“一区六园”的保护与开发,发展了一批新型森林旅游业态。将旅游与中医药大健康产业有机结合,发展健康旅游、工业旅游。发挥大别山干部学院红色教育优势,做强红色培训、研学旅游产业,带动县内红色培训机构发展至17家,全县累计培训学员超过35万人次,大别山红色教育旅游区域品牌价值达38.62亿元。立足生态优势,建成全省首条500公里国家级登山健身步道,成功举办12场国家、国际级体育赛事活动,新县获评为中国体育旅游精品目的地。
发展特色旅游餐饮。组织开展非遗美食大赛和“信阳菜”评选活动,挖掘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精品菜肴,培育一批“老字号”餐饮品牌,重点推出大别山乡宴、大别山将军宴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家宴席。打造特色旅游餐饮美食街区2条,建成董店、绿康源、西河湾地方特色餐饮聚集区11处,开发研制具有新县地方特色的美食菜谱20类,培育新县特色餐饮企业150多家,提供特色美食1200多种,“新县味”成为新县全域旅游一大特色。
丰富多元住宿供给。全方位挖掘住宿业市场潜能,重点扶持发展特色民宿、家庭旅店、生态客栈、森林木屋、帐篷酒店等新兴住宿业态,出台《新县乡村民宿管理服务指南》,完善住宿配套服务标准体系,实现旅游住宿接待多元化。
扩大旅游购物消费。规范旅游商品经营管理,培育旅游商品开发企业68家,建成特色旅游购物示范店113家,开发山茶油、葛根粉、土布、根雕等地方土特产品、文创产品、传统手工艺等旅游商品200余种;深化电子商务在旅游购物中的应用,建成村淘、村邮等物流服务网点90个,畅通了旅游商品网上销售渠道,催热了全域旅游“后备箱”经济。
打造品质游娱项目。挖掘红色革命精神内涵,丰富红色旅游活动内容,创作编排了《红色大别山》《首府红潮》《送郎当红军》《歌唱将军吴焕选》等红色歌舞节目;围绕古村落旅游发展,挖掘本土传统剧目,开发了皮影戏、地灯戏、大鼓书等地方特色戏曲节目和民俗表演,打造民俗歌舞演艺剧团“杨摆柳”,在各乡村景点常态化开展民俗文化演艺活动,成为全域旅游新亮点。
齐抓共管,持续打造良好环境
深化全域环境整治。在城区,开展片区环境综合整治,实施“点靓红城”亮化工程,打造十里潢河滨水景观带,建成旅游主题公园10处、沿河休闲绿道20公里,形成“一城风雅颂、两岸家春秋”特色城市风貌;在乡村,实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五年行动计划,实现垃圾转运、无动力污水处理设施全域覆盖,全县建成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达标村151个,示范村76个,所有乡镇均成功创建为省级以上卫生乡镇。
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完善全域旅游综合执法职能,由全域旅游综合执法办、旅游监察大队、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所联合行动,集中交通、卫计、城管等部门力量,开展旅游市场秩序整治“利剑行动”,严厉打击“黑导”“黑车”“黑社”等违法现象,重点查处垄断定价协议、虚假旅游广告、不合理低价游、无证经营等非法行为,实现网格化监管、全领域渗透。
强化文明旅游建设。将文明旅游纳入文明城市创建核心内容,成立“红细胞”旅游志愿服务队,发布文明旅游“红黑榜”,通过微信、微博、APP等新媒体平台为文明旅游行为点赞发声,不断传播文明出游理念;鼓励各景区开展市级、省级文明旅游风景区创建,通过举办“最美游客”评选活动,点赞“出行有礼”,树立文明典型,新县作为河南唯一县区代表入选“2018年全国文明旅游百城联盟”。
|